100%

sfiwc
限制会员
限制会员
  • UID35870
  • 注册日期2016-04-19
  • 最后登录
  • 粉丝
  • 关注
  • 发帖数
  • 个人主页
  • 来自
  • QQ
  • 生日0-0-0
  • 家乡
  • 铜币
  • 威望
  • 银元
阅读:204回复:0

说佛之二,佛道 qg10zfpo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6-06-08 11:20

佛者,觉也,也就是说得到了大智慧,将宇宙、三界万物(欲界、色界、无色界)诸相均看透者,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佛。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信佛和奉佛的人,而在广大的社会中,也有很多追佛和拜佛的人群,可是不管是信佛和拜佛的人,他们对于佛经、佛道了解的并不是十分透彻,甚至有些只是肤浅皮毛罢了。    

  然而,人人都想成为佛,可并不是说你信佛、拜佛、奉佛就可以成为了佛,并不是说穿着憎衣住在庙里,整天敲着钟鼓,念着经文的人,就可以成为佛。    

  古人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有”,这讲的就是心中有佛,也就是佛缘,而正是因为有了佛缘之因,才可以在修炼中达到正果,这果就是指佛道。所谓修炼越深,就越说明你的佛道高深,而也就离成佛越近,这就是佛讲的因果关系。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佛首推“众生平等”,说明佛界里提倡的是人人平等,也就是说大家都一样,都有公平、平等的机会。佛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切皆为虚幻,也就是一切皆为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拿的起放的下,要有知足的感觉,要不然只会更加不满足,更加贪婪,才会产生更加痛苦的根源。    

  这就是佛语常讲的“知足常乐”的道理,所谓是有所得就必有所失,所以大家还是看开看远一些,这样或许就是一种解脱。换句来讲,佛说“一切皆为虚幻”,而有人就悟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道行更高的人又悟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又谈到“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所以,佛就提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的十善业道。    

  不杀生而慈心于仁。杀是杀害,生是生命,不杀害众生之生命,名为不杀生。即对一切众生,应一视同仁,勿残杀加害。因为佛教主张佛性平等,提倡慈悲救世,故释尊以平等慈悲教义,为被杀害的众生呼援,指示众生皆有佛性,故不能杀。而孟子也曾说:“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他不言佛性,也是出于仁爱,而怜皮肤白癜风这种疾病大家了解多少悯被杀害的众生。由此看来,能慈心于仁,无杀害生灵,生命界则可尽其天然,争斗仇恨的事,便可消灭,天下岂不太平?    

  不偷盗而义利节用。偷谓诈骗潜窃,盗谓强劫豪夺。不偷窃强夺人家的财物,叫做不偷盗。因为一切事物,主权转移,必依正义,不与取而取,非分取而取,无功而取,都是偷盗的行为。能资生活而遂欲望叫做“利”,致利于合宜叫做“义”。知利己而须利人,利人即利己,自利利他,叫做“义利”。人人行义利,节俭日用,奉养父母,维持家庭生活,乐其天伦,与朋友金钱往来而能守慎,则无偷盗之事发生,社会既可安宁,个人与家庭也能得到幸福。    

  不邪淫而贞良守礼。即正式结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苟合,即名邪淫。能端正男女间之欲情,叫做不邪淫,也就是贞良守礼。亦即组织家庭之后,夫妇须相敬如宾,不有其他淫乱行为,便能和睦相处,成为美满家庭。    

  不妄语而诚实无欺。以术愚人,以言诈人,喜说谎话,是说不是,不是说是,叫做妄语。不妄语就是说话诚实,不说虚伪诳骗的话。如能远离妄语,便能做到诚实不欺,则父母、兄弟、亲属、朋友,以及人事的接触,彼此都能互相信任,实为得乐之道。    

  不两舌而无争是非。不两舌即是不搬弄是非,不离间他人感情。世人不修口业,常有两舌之患: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两舌灾祸,可导致无风生浪,是非烦恼,扰乱身心,甚至动武伤人,实为杀人不见血之罪魁。苟能远离两舌,说正直话,岂有是非之争端?    

  不恶口而出言慈和。不恶口即是不说粗恶毁辱他人的话,及不咒诅他人的恶毒言语。常人多患恶口骂人,且伤人父母祖宗三代,是为大恶口。经云:“犯恶口者,当受畜生果报。”故不恶口而出言慈和,可积德成善,为人治疗白癜风的信息到哪里可以找到敬爱。    

  不绮语而言说有礼。所谓绮语,即花言巧语,轻浮无礼,说不正经的话,导人生诸邪念,或出言戏弄,胡乱开口,以为取乐,都叫做白癜风疾病患者容易出现哪些心理障碍绮语。说此绮语者,不惟无益自己,且能加害他人,业报所在,死堕恶道,生而为人,永遭轻贱。故要说合于礼仪,不乖违真实的正经话,便叫做不绮语。如能远离绮语,则心正言顺,彬彬有礼,庄严威仪,也必为人敬仰。    

  不悭贪而慈心舍施。自己的财物不肯施人,叫做“悭”,他人的财物,但欲归钱秋芳我,叫做“贪”。悭贪的人追求财、色、名、食、睡五欲,莫知所止,便会造出种种罪业,故要远离悭贪,不悭吝自己的财物,也不贪求他人的财物,把谋生得宜的钱财,用以奉养父母,教育子女,家庭费用外,对于贫病孤苦者,能给与同情慈济,或捐助社会福利事业,即是慈心舍施,经云:“能舍施者,可得富贵。”但不可有贪,佛陀说“贪多业亦多,取少业亦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人生因贪而受苦,因贪而违法乱纪,危害他人社会,佛教乃劝人慈心舍施,以对治悭贪。    

  不嗔恚而慈忍积福。嗔恚即遇事不顺,埋恨于心,发怒于形。甚至脾气爆发,可导致杀害灾祸。常人说:“火烧功德林”,这话是说一个人无论做多少善事,嗔恚之火一发,动怒于人,以至动武打斗,发生种种不幸,因此曾做过的善事功德,便被它烧得净光。故要以慈悲容忍对治嗔恚,即所谓“忍字上面一把刀,为人不忍祸自招,能忍得住片时刀,过后方知忍为高。”故要勤修慈悲忍辱美德,以远离嗔恚过患,是名不嗔恚,即可成就自利利他大事业。    

  不愚痴而多闻增智。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别是非,不信因果法则,固执邪见,无正见正信,胡作乱为。如能接受佛陀教育,增进智慧,便可导入正见,做个事理明白的善人。    

  其次,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就是说要想成为佛,必须有自我牺牲的精神,也就是要有牺牲自我,成就大家的观念。再说,佛提倡的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谓苦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