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fxkkc
限制会员
限制会员
  • UID35755
  • 注册日期2016-04-14
  • 最后登录
  • 粉丝
  • 关注
  • 发帖数
  • 个人主页
  • 来自
  • QQ
  • 生日0-0-0
  • 家乡
  • 铜币
  • 威望
  • 银元
阅读:244回复:0

独上二郎山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6-06-13 16:42

春天来了,花儿开了,彩霞更加美丽了,心情也像白云一样,放飞了。    

  2月25日大清早,去给师弟曹丽军随礼,乘坐出租车走到神木,因为时间尚早,就忽然问了一句司机:“二郎山还要门票吗?”司机说:“现在不要门票。”我就想到,当年的李白杜甫是多么的幸福啊,祖国的大好河山,想怎么看就怎么看,想看多长时间就看多长时间。司机问我,你是不是想去上二郎山。我就随口答应了。于是那司机虽然已经走过了神木大桥,仍然将车给我开到了二郎山下。    

  神木二郎山位于陕西神木县窟野河西岸。古属羌山,俗称西山,因山体中部有两处凸起,状如骆驼双峰,又名“驼峰山”。其海拔高度为1082米,素有“陕北小华山”的美称,成为神木的标志性景观。窟野河、秃尾河汇流于山前,雄伟的长城穿行于后。西边沙石相间,一片松林,东面石壁陡峭,松柏挺立。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18年)明武宗朱厚照出巡路过神木县,见此山形颇似案头笔架,所以又赐名“笔架山”。    

  二郎山奇峰突起,山势陡峭,山路崎岖,巍峨挺拔。远看气势宏伟,近观庄严肃穆。跨过窟野河大桥,站在二郎山下,仰望二郎山,有一种登泰山的感觉。    

  金碧辉煌的古典建筑紧紧依偎山脚。从大门进入之后,就是一条通往高山的石阶。石阶全部是整块石头沿着山路砌成,十分陡峭,一眼望去,触目惊心。沿着石阶攀援而上,有一种登天梯的心情。虽然陡峭,却抑制不住内心探索险境的渴望,于是一直往上走,一边走一边回头望去,仿佛原来十分庄严的建筑就在自己的脚下一般。远远地抬头向上望去,看到一座高耸云端的大门,门上写着“普利人天”四个大字。跨越大门之后,别有洞天,有所一座大门,大门上写着“一山飞峙”,两边还有一幅对联,道是“海到无边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从大门向里一望,里面古色古香,亭台楼阁,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山虽然不高,但却非常险峻;建筑虽然不大,但却建立于峭壁之上,令人敬仰古人的构思巧妙以至于巧夺天工。    

  沿着石阶继续上行,就来到了地藏洞。地藏洞府不仅供奉着地藏王,还供奉着其他佛教神仙。地藏洞石窟是明代所建,坐北向南,面阔2.3米,进深7.8米,高3.45米。窟顶藻井浅浮雕龙凤花卉等。门壁东、西两侧有明代立粉壁画“看经诵文积善图”与“判官贪淫酒色图郑华国”,宽1.77米,高1.45米。钟楼还在,鼓楼已经倒塌,虽有破败之势,却更增添了岁月悠久的古老气氛。每一处神仙的洞府前,都有香烟缭绕,见证着佛教的深入人心、香火不断。    

  站在山脊望两边看,左边是窟野河,右边是秃尾河。河里的冰还没有完全融化,隔河相望是神木县城,整个神木县城完全被纳入视野,就像一张航拍的照片。两条河像两条巨龙,在二郎山两边向前游弋。    

  沿山继续前行,就是八仙洞。八仙洞也是明代建设,坐北向南,位于地藏洞上方半山腰处,利用自然山洞开凿而成,通面阔3间8.9米,通进深4米。门楣上方建有雨檐,外有平台和栏墙。里面八仙塑像仙风道骨,非常飘逸,令人有一种无限神往的感觉。    

  浩然亭石窟位于古佛洞旁边,建于抗日战争时期,石窟平面呈长方形,面阔3.8米,进深3.0米,高2.2米。四壁凿嵌有抒发抗日报国的诗文碑,亭额为抗日名将何柱国所题“天地正气”四个大字。虽然有几分破旧,但唯有这“天地正气”令人难以忘怀。    

  登上驼峰第一峰之后,有一段宽只有一米左右的山道,就建立在山脊之上,两边的古木斜挂,山岩裂缝随处可见,走在山路之上,胆大之人也要心惊,胆小之人更是震颤。跨越之后,远远就可以望见巍峨壮观的二郎庙了。    

  二郎庙建在山巅之上,属于险峻之中的险峻,奇崛之中的奇崛。始建于明正统八年(1444年),坐北面南,通面阔3间8米,通进深4.3米,廊深1.65米,占地287平方米,为四合院式建筑。由正殿、耳房、东西庑殿、大门、钟鼓楼等组成。正殿三架梁带前廊,硬山顶,东、西墙壁均有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所绘传统工笔画“矣云轶事图”,正壁有14小幅国事“山水图”。大门外为明代砖雕照壁,悬山顶,檐下砖雕斗拱,壁高4.2米,宽2.95米,厚0.58米,壁芯减地浅浮雕,正面雕刻“虎啸图”,背面雕刻“九龙戏水图”,雕刻精美,栩栩如生。从二郎庙一侧的山路蜿蜒攀爬,曲径通幽,直上山顶,上面还建有一座玉皇大帝天地之府。通往玉皇大帝洞府有一条直上直下的山岩开凿的石梯,两边有铁链保护。一直走到无路可走之后,再退回二郎庙另一侧的一条山路,才可以继续前行。    

  当我走在这条山路上的时候,我是多么想和知音分享我此时此刻的心情啊。虽然寂寞,却有一种静谧;虽然孤独,却有一种心旷神怡;登高望远,可以想起天下多少沧桑;思古怀今,可以追溯起古今多少岁月。    

  我一个人继续前行,就到了后山。后山之路更为险峻,但也更令人向往。看到巍峨挺拔的后山,却有一种怯惧,很想回头是岸,但又有一个声音在我心里泛起,鼓励我决不能半途而废。于是我继续沿着山脊小路前行,就来到了神奇的圣母殿。    

  圣母殿始建于清代,坐北面南,建造在自然山石平台上,硬山式砖木结构,通面阔3间6.1米,通进深3.3米,廊深1.5米。殿前石牌楼为明崇祯元年(1628年)所建,二柱1间,面宽1.46米,高约3米,悬山顶,檐下石雕斗拱,额枋浮雕二龙戏珠,正面额题:“壁霞行宫”,北刻“圣母元君”。圣母塑像极为慈祥,有大慈大悲普救众生的菩萨之相。殿后为明代建筑诸神殿。诸神塑像形象各异,栩栩如生,夺人神魄。    

  更令人感觉神奇的是倒座观音堂,完全建于山巅至最高处,不仅仅是险峻,而且雄伟,更令人感叹古代能工巧匠的鬼斧神工出神入化。倒座观音堂始建于明代,后毁于战乱。清康熙十六年复修,坐南面北,砖木结构,正殿3间,通面阔3间8米,通进深3.5米,廊深1.5米,东西偏房各1间,配殿2间,为四合院式建筑,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倒座观音堂里的观音以及金童玉女塑像金光闪闪,非常逼真,丰满而且慈祥,美丽而且庄重,优雅而且高尚,令我敬仰,令我深思,令我恋恋不舍,难以忘怀。    

  最后两处建筑群分别是三教殿和山神庙。    

  三教殿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清道光年间(182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