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xnbqw
限制会员
限制会员
  • UID37164
  • 注册日期2016-05-31
  • 最后登录
  • 粉丝
  • 关注
  • 发帖数
  • 个人主页
  • 来自
  • QQ
  • 生日0-0-0
  • 家乡
  • 铜币
  • 威望
  • 银元
阅读:500回复:0

骨如梅,气若莲 biq12cga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6-06-17 00:17

高雅纯洁的事物人人倾慕,比如莲花出於泥而不染,梅花入白雪而冷艳。高尚、守尊严的品格常赢得称赞,孔子曰:"行者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善讲礼仪,更重尊严。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了尊严弃生命而不顾,为了信念,为了气节置生死于度外。这类故事不胜枚举,这类人物多如星辰。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可谓众所周知。其经典词句"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已广为流传。作者通过歌颂莲花坚贞的品格,展现了他本人高洁的人格和洒脱的胸怀。很多人虽熟知其文但并不真正懂得古人对情的坚守是何其的执着。我现举两个典故略讲一二。    

  二、    

  曲故一:公仪休,春秋时鲁国的相。他很爱吃其妻在后园所种的葵菜,后来又看见妻子织布,忽然想到这是与靠种菜织布谋生的人争利,便拔掉自家菜园的葵菜,并休弃了他的妻子。    

  典故二:王吉,西汉人,品行高洁。东边邻居的枣树越过院墙伸到了王吉家,其妻摘树上的枣子给王吉吃,他知道枣子的来历后,认为妻子这是偷盗,便将其妻赶出了家门。邻居知道后,就砍掉了这棵枣树。后经邻居再三劝阻,坚决请求,王吉才让妻子回来。    

  以上两个典故中的主角虽极具大男子主义,实不可取,但其毕竟身处古代,暂且不论。不过从他们的行为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自身的要求以及对身边家属的要求是多么的苛刻。今人看来或许觉得荒唐可笑,但这正是古人的可贵之处,他们坚持的是原则,看重的是守。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民族的高贵血统和优秀基因。试问当今那些落马的贪官们,有几人管住了自己,又有几人管住了自已的亲属?    

  接下来再聊一聊关羽的忠义。    

  三.    

  关羽即关公,他不是人,是神。经历代加封,直封到"盖天古佛”,成为人与神的极致。他拥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他忠于故主,因战败寄于曹时,与曹约好一知故主刘备消息,便不辞千里万里前往投奔。当时的刘备正兵败落魄,而曹却势大正盛,他挂印封金,拒绝了曹的高官厚禄,实属难能可贵。有的人认为关羽不识时务,有的人觉得他是愚忠,但他却时刻铭记兄弟桃园三结义之情,可谓初心不敢忘。所以关羽被后世崇敬,被神化了。他败走麦城时,诸葛瑾劝降,关公正色而言曰:‘’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瑾满面羞惭,回见吴侯曰:"关公心如铁石,不可说也。"孙权曰:“真忠臣也!似此如之奈何?”由此可见关公的铮铮铁骨!关公死后,坐下赤兔马被马忠所获,其马数日不食草料而死。可赞!人忠马亦忠,真乃忠义薄云天!扪心自问,当我们遇到诱惑,遇到威武时,能否像关羽那样做到坚持原则,捍卫尊严,不为所动呢?    

  下面,我再列一个反面人物。    

  四.    

  《红楼梦》中有一章“葫芦僧判葫芦案”的故事。主角贾雨村凭借贾府的威望补了应天府的空缺,他刚上任就接了一桩人命案。两家为争买一个丫头,各不相让,以致殴伤人命。被打死的冯渊是一个小乡绅,他看上了拐子卖的那个丫头,当下买下来做妾,可这拐子又偷着卖给了薛家,想卷两家的银子逃跑,却被两家捉住打个半死。两家都想要人,争执不下,薛蟠便仗着家里有钱有势命手下人把冯渊打了个稀烂。刚开始,雨村本想秉公执法,却被门子使眼色阻止,门子递给他一张"护官符",告诫他不要得罪单子上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并晓以利害。之后,雨村按照门子的计策徇私枉法,白癜风医院判薛家赔偿几百两银子给冯家,胡乱断了案。雨村怕门子说出自己的糗事,找个机会把他发配到边疆去了。后他又连忙给贾、王、薛家写信说案子已经了结,讨好、邀功、献媚。    

  雨村出生贫贱,本想考取功名报效朝廷,谁料步入宦途后,明哲保身,为了升官发财,媚上欺下,徇私枉法,违背了当初的志向,办案失去了原则,沦为权贵的家奴。此事说来亦不为奇,在现实的生活中不也有不少冤假错案发生吗?在那些落马的官员中许多人开始时不也是信誓旦旦,想为国出力、为民谋利吗?但结果却坚守不住阵地,跌落马下,以致于晚节不保,羞愧终老。    

  五、    

  更可恨的是有的人生性懦弱,意志不坚定,缺乏韧性,思想信念容易被环境白癜风医院和别人所左右,导致后来拋弃信仰,最终滑入罪恶的深渊,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比如汪精卫从辛亥革命的英雄蜕变为遗臭万年的汉奸。    

  汪精卫,原名汪兆铭,广东番禺人。少年受儒家思想熏陶。1902年汪参加广州府试得第一名秀才,同科还有二兄和一侄儿,名列二、三名,一家两代三秀才,可谓“玉峰双秀,珠树三花。”儒家文化中有“仁、智、勇、恭、俭、让”思想,汪更多地接受了“恭、让”思想,缺乏“勇”之坚强,导致他后来在政治活动中表现出严重的妥协性,这是他致命的弱点。    

  他少年时满腔热血,以腐败的满清为己志,曾行刺摄政王载沣,事泄后被捕,判终生监禁。在狱中起初决心以死报国,作诗“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一时为人传诵。此后受肃亲王善耆软化,意境为之一变。后来袁世凯释其出狱,死里逃生,原来的个性特点就更突显了,他怕得而复失,恋生怕死。他追随孙中山,但他曾力劝孙让位于袁。在之后的政治生涯中,他一遇不利,动辄托病出洋或住院休息,要么通电下野,缺乏自己应负的责任和担当。八年抗战期间,正是考验国家和民族韧性的时候,而汪却在胜利前的黑暗悲观绝望,丧失了应有的判断力和良知,走向了无法回头的叛国之路。他承认“满洲国”合法,放弃东北领土主权,并在南京成立伪政府,媚敌降日,在卖国的道路上一步步滑向深渊,最后身败名裂。更可笑的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正是他曾经刺杀的对象,结果他和溥仪却双双沦为曰本人的傀儡。可见一个意志不坚定、缺乏骨气的人如果身居要职对国家、对人民有多大的危害!    

  对汪精卫这一复杂人物的历史也有争议。其人生后期所作所为或是出于“保存实力,曲线救国”的苦衷,但其变节投敌充当傀儡的事实,却是任何民族史上所不齿不容之罪。汪的一生,发人深省,总之,他骨子里缺乏强大的自信和锲而不舍的韧性,才导致他意志不够坚定,没有骨气,丧失尊严,最终渐行渐远,沦为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