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jjcwe
江湖大侠
江湖大侠
  • UID37275
  • 注册日期2016-06-06
  • 最后登录2016-11-19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220
  • 个人主页
  • 来自
  • QQ
  • 生日0-0-0
  • 家乡
  • 铜币450枚
  • 威望722点
  • 银元0个
阅读:319回复:0

关中鸿儒李颙 gdzajg10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6-07-05 11:18

李颙(1627~1705),明清之际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字中孚,号二曲,又号土室病夫,陕西周至二曲镇二曲堡人。因为“周至”的古字“盩厔”在《汉书》中释义为“山曲曰盩,水曲曰厔”,故学者们便称他为二曲先生、李二曲。    

  据清朝遗老赵尔巽主编的《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七?儒林一》记载:    

  李颙虽然是布衣百姓,但安于贫穷,在关中倡导理学,关中弟子读书人有很多尊崇他。其父李可从,是明代材官。崇祯十五年,张献忠侵掠郧西,巡抚汪乔年总督军务,李可从跟从汪乔年讨伐张献忠。临行前,掰下一颗牙齿给李颙的母亲,说:“如果不能胜利,我会埋骨沙场。你要好好教导我的儿子。”说完就走了,兵败,死在战场上。李颙的母亲葬了他的牙齿,把坟墓叫“齿冢”。当时李颙十六岁,母亲彭氏,每天向他讲解忠孝节义督导他,李颙侍奉母亲极为孝顺。饥寒清苦,没有凭借,但自拔与流俗,以提倡阐明关学为己任。有馈赠者,虽然来了十次也不接受。有人说:“交友之道,接受礼物,孟子不会推却。”李颙说:“我辈人如何也学不到孟子境界,即此一事没有遵守孟子的教导,也并无害处。”    

  起初李颙听说父亲过世,准备到襄城取回父亲的遗骸。因为母亲年老不可一日远离,就打消了念头。母亲过世后,在坟墓前起庐,丁忧三年后,就徒步走到襄城去,寻觅父亲遗骸,没有找到,穿着五服中最重的斩衰孝服日夜哭泣。知县张允中为其父建立祠堂,并且在战场上建立坟墓,叫做“义林”。常州知府骆钟麟曾拜李颙为师,说祠堂不能很快建成,请他南下访问道南书院,并在此讲学以满足当地学者的期望,李颙就前去了,在无锡,江阴,靖江、宜兴等地开坛讲学,所到的地方学者云集。之后幡然悔悟:“不孝!你此行为了什么,在这里喋喋不休?”马上停止行动前往襄城。常州人士怀念仰慕他,在延陵书院做了他的肖像,李颙到了襄城,正好父亲的祠堂建成,就在此哭泣祭祀为父招魂,在坟墓上取土西归附于家乡墓地上,穿的衣服如同父亲刚刚过世。    

  康熙十八年,荐举博学鸿儒,声称病得厉害,抬到省里,水都喝不到嘴里,这才准予回去。从此闭关,呆在家里,只有昆山顾炎武来了才接待一下。四十二年,康熙西巡,召李颙觐见,当时李颙已经非常衰老,让儿子慎言到行在陈述情况,以所著《四书反身录》、《二曲集》进献康熙。“康熙从《二曲集》中看到了李二曲的思想和主张,领悟到了李二曲乃一介平民学者,他治国的韬略,高尚的情,接触的儒家思想,对于治国化民有积极的借鉴作用。为褒奖二曲,康熙亲笔书写‘志高潔’的御制龙匾,悬挂在贤母祠内。”    

  李颙说:“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创立言论,垂范后世,做成四书,大概是为了学者体会于心,表现于行动上。内心充盈即为天德,实践于行便为王道,有知有行,这才有补于世;否则,用作上进的门途,于世无补,这岂是圣贤立言的初心,国家期望的本意?”居家总是要教导别人,一以反身实践为事,门人记录下来,有七卷。当时容城孙奇逢之学兴盛于北方,馀姚黄宗羲之学兴盛于南方,与李颙共称为三大儒。晚年寓居富平,关中儒者都将他和富平的李因笃及郿县的李柏,统称为“关中三李”。    

  李颙之所以会赢得世人的尊崇,皆缘于其教育思想与思想学术丰富深邃。    

  他的教育思想与思想学术在其《二曲集》中是异常丰富的,概括言之,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学宗陆王心学并糅以程朱理学精神的“学髓”说。    

    《二曲集》卷二的《学髓》,是一篇很著名的教育哲学著作。所谓“学髓”,就是学术的真髓,亦即学术最切要的宗旨。这篇论著是李颙给门人的讲学录,由门人记录整理而成,有图有说,而图是李颙自作的。这部《学髓》,体例有似周惇颐的《太极图易说》,其书分两部分,一为“揭出本来面目”的心性本体论,一为揭示“下手工夫”的道德修养工夫论。在本体论方面,《学髓》认为“人生本原”(又称“灵原”)是人的根本,也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实际上这种“人生本原”或“灵原”即指“人心”。以为它“塞天地,贯古今,无须臾之或太原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息。会得此,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千圣皆比肩,古今一旦暮”。这种本体论思想是继承陆九渊的“本心论”和王守仁的“良知说”的,主张精神产生万物,万物体现精神。这种心性论,强调个体内在德性对道德实践的主宰,“人人俱有此灵原,良知良能,随感而应;日用不知,遂失其正,骑驴见驴,是以谓之百姓。”以为此本体是无为而无所不为的,“量无不包,明无不烛,顺应无不咸宜。”由此,贵阳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哪家好《学髓》提出“无念之念,乃为正念”的观点。所谓“无念之念”,即不带有物欲的念虑,完全符合“天理”,它“至一无二,不与物对”,纯然是天理,没有理与欲的二者对立。道德与非道德之分,不是由外在的道德实践过程和结果决定的,而是由“念起”,“念起而后有理欲之分”。“即所起皆善,发而为言,见而为行,可则可法,事业炬卓,百世尸祝,究非行所无事。有为之为,君子不与也”。这是一种彻底的主观道德哲学,它把“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义思想推向绝对的内心静境,要求学者固本守真,“理欲两忘,纤念不起,犹镜之照,不迎不随”,只有这样才有本体存在,才谓“绝学”,才谓“大德敦化”。    

    基于这种本体认识的工夫之学,和宋明理学相比,十分接近于明代王艮的“心斋‘、聂豹和罗洪先的“主静归寂”,以及邹守益的“本体戒惧”,其功夫的起点是斋戒,这是“神明其德”的要务,要在使念虑齐一,防非止恶,肃然警惕,保持道德精神的严正。其基本功夫是静坐。为什么要静坐呢?“水澄则珠自现,心澄则性自朗,故必以静坐为基”。一日要求三次静坐,黎明、中午、午夜三次静坐时均要焚香一炷在前,使心既“静而虚明寂定”,又“动而虚明寂定”,在本体未发之中和已发时求“致中和”。以为通过静坐功夫的修养,一当达到“湛湛澄澄、内外无物”的虚明寂定境界,即可使“本体”“往复无际,动静一原”,展现本体的真面目。至此,无圣凡可言,无生死可了。“也就是达到纯乎天理而绝无人欲的境界。《学髓》以为这种境界正是《六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致周惇颐的“立极”、程颐的“识仁”、朱熹的“主敬穷编辑评语作者用大量文字史实记录将关中鸿儒李颙的思想一一剖析在读者的眼前。开篇简单概述了李颙的生平,从幼时母亲的教育到后来康熙召见,亲笔提书“志高潔”的御制龙匾。指出李颙何以会赢得世人的尊崇,皆缘于其教育思想与思想学术的深邃。接着,作者从《二曲集》中的《学髓》、《悔过自新说》、《两庠汇语》等等入手,指出“学髓”,就是学术的真髓,亦即学术最切要的宗旨。对于《二曲集》作者旁征博引,将李颙的思想、主张深入而详尽地用文字展现出来,同时融入了自己思想认知,全面而深入,足见作者的文化底蕴深厚。这是一篇具有史学意义的文章,文字凝练,结构严谨。问好作者,倾情推荐!【编辑:樱水寒】(作者自评)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