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风华王永生
名动一方
名动一方
  • UID502
  • 注册日期2010-10-13
  • 最后登录2011-11-01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71
  • 个人主页
  • 来自河南省 信阳市
  • QQ
  • 生日0-0-0
  • 家乡河南省 平顶山市
  • 铜币2枚
  • 威望327点
  • 银元2个
阅读:1871回复:0

写给叶县(三)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0-11-10 22:50
二、坟台街
在古知县王乔被天葬于坟台后,这里形成了一个龟地,头朝南,尾朝北,俯卧在这里。明朝初年有一个号柳庄真人的道士很受朱元璋信任,一次他夜观天象后对朱元璋说中州叶邑有个地方红光冲天,王气冒犯叁星,将来可能成为造反者建国立都的地方,朱元璋就命他前去镇压王气。
柳庄真人化装成云游道人按着方向寻到了坟台街,之见此地位于叶邑、舞阳之间,正处于洛阳东南去的大道上,人烟稠密,货流繁华,有蒸蒸日上之势,于是他就住在王乔祠里,另做打算。后来他在街上摆了个卦摊,算命批字、查地相宅十分灵验,久而久之人们十分相信他。
一天他对地方乡绅说,此地是桐柏山地气结成龟形,原本是个宝地,将来愈加兴旺发达,然而我夜观星斗只见一股青气正南而来,要把这龟引走,一旦龟入澧河,就顺流而下,再也回不来了,镇子也将逐渐荒芜……乡绅们一听都吓懵了,忙问破解之法。柳庄真人就给他们画了张图,说只要在坟台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拐的街终点挖上四口井,相当于钉住了龟的四爪,再在头尾、两肋处也各挖四口井,然后再在龟的颈部、尾根部建两座楼阁,就死死的把龟钉住了,这样大龟就不会再跑,坟台就会永远兴旺了。
那些官吏乡绅们就劳民伤财的按照图纸折腾了起来,整整用了四年才营造完毕,然而坟台街却一天不如一天,慢慢萧条下来了。柳庄真人回去后对皇帝汇报说他用八只钉子、两道卡子把龟镇住了,不管后世多少年,除非井干、阁倒,坟台才会重新兴旺。
后来闯王李自成起义,打到叶县后,曾想在坟台修建一座都城,被牛金星拦住说这里曾设过仙州,因地气被人破坏才废了,何不打到北京推翻大明再建都城呢。于是此事也就不提了。
直到解放后,坟台街的八口古井还在用,楼阁也是文革中被拆掉的。现在改名为仙台的“神龟”总算解除了“枷锁”,开始发展前进了。
三、耙张村和黑风寺
据说在明代中期,叶县大地曾出现一次蝗灾,蝗虫铺天盖地,把庄稼吃的颗粒无收,人们群祈于寺庙,求神庇护。事有凑巧,当天下午就刮来一股西南风,黑雾漫天,雷电交加,然后大雨倾盆而下,天晴之后蝗虫尽死无存,而且腐烂的尸体形成肥料,倒使秋季得了个好收成。
百姓们感恩于那场黑风,就集资建了座“黑风寺”。竖起招兵旗,就有吃粮人,寺庙建好后很快集结了一帮云游僧人,香火很旺,二三十年间便形成方圆百里的一座名寺。离黑风寺不远澧河附近有座弥陀寺,两处僧人不断往来,就结为了姊妹寺。
这个地方由于澧水北转向东,形成一湾,就叫做陀寺湾,湾内绿树成荫,水清沙白,风景宜人,常有附近女青年在此洗衣嬉戏。久而久之,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年青女子出门串亲、洗衣赶会,往往在这里失踪,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叶县、舞阳两地官府多方查究也没半点儿蛛丝马迹。
后来到万历年间时调来一位名叫高文登的县令,他接到报案后,经亲身查访觉得此事与两座寺庙有关,就派人进行监视。一天,衙役报告说一个小和尚在庙会上买木梳脂粉等女用之物,高县令一听便有些明白了,就化作客商走进黑风寺细细寻查,在一个铜柱上发现一道暗门,而且据监视人员说每到夜里会有和尚从柱子附近出入,还有女子声音。高文登就此断定女青年丢失是黑风寺和尚所为,于是上报南阳知府,发兵包围了黑风寺。
破门而入后,发现暗门内别有洞天,密室林立,狡兔三窟,经一番探测发现此地道一直通往弥陀寺。对僧人分别审问后才知道两寺结为姊妹寺后以储放物资为由,用了三年时间大挖地道,挖成后,黑风寺的恶僧开始引诱抢劫附近女子,把它们关入密室,日夜宣淫,因弥陀寺方丈进行反对也被恶僧杀害了。
众多女子被营救出来,案情大白于天下,在场百姓怒不可遏,要求立即处死这群恶僧,高县令安抚了大家的情绪后将案宗上报朝廷,请示如何发落。然而万历皇帝比较迷信,天天拜佛求仙,认为单靠僧人的力量是打不通十多里长的地道的,其中必定有神灵帮助,就打算赦免这批和尚,下口谕说:既有神佛帮助开挖地道,众僧也就该罢了。口谕传到叶舞二县,百姓十分愤怒,一直要求处死恶僧。高文登就想,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杀又是抗旨之罪,忽然他灵机一动有了个好主意,既然是口谕“罢了”,那就把他们“耙了”吧,罢、耙同音,皇上就怪罪不成了。
决定公开后,附近百姓牵牛提鞭的不招自到,只等行刑口令一下,就扶着犁耙打牛如飞,很快把那帮罪大恶极的和尚耙的血肉模糊,又放火烧了黑风寺,才算完事。
后来人们就把耙和尚的刑场改名叫耙张村,在仙台镇东南不远。
四、望夫石
在辛店乡境内,东南方向矗立着一座大山,呈东西走向,为伏牛山余脉,海拔400多米,是叶县第二大高峰。山上有块儿巨石,远看像一位翘首北望的妇女,十分逼真,人们把它叫做望夫石,此山也就叫做望夫石山了。
据说许多年前,叶县大地发了场大洪水,被东方一架南北走向的大山挡住,排不出去,积水成海,山下的人们也都搬上了山。
却说有对夫妻,二人原住山下,靠种地打猎为生,男的叫王二,在捕猎中练就了一身本领,看到这场景十分着急,就和妻子商量去寻找传说中的“赶山神鞭”,解救被洪水围困的乡亲们。据说这“赶山神鞭”是大禹治水时用过的,现在正北方的一块巨石下的一口由蛟龙守着的深井里放着。
王二告别乡亲们和妻子后就向北出发了,一路上披荆斩棘、梦见神仙、降伏虎豹等不再详说了。(此处省略N千字)
且说王二在洞中经一番历险借得“神鞭”回去时,发现他来时乘坐的小船已经腐朽,一垂钓老人说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船停在那里已经三年了——于是又借给他一条小船让他回去赶山救人。
后来的结果当然是山被赶走,洪水散去,百姓得救。而王二的妻子因天天在山头守望丈夫,终于化成了石头——只见她满面红光,嘴角微笑,一手指着东方,斜倚在树上,似乎看到了所发生的一切。
乡亲们就在她所站的地方修房建庙,上香供奉。
数年后,有人去南方经商,在普陀山附近见到了王二和他妻子乘船游玩,刚打了个招呼就见浪花打来,小船消失不见,此事更引起了人们的神秘感,四周群众又自发的在农历四月为他们组织起了香火庙会,一直到现在。
天长日久,石像的面目逐渐模糊了,但望夫石的故事却一代代的流传了下来:
望夫处
水悠悠
化为石
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
行人归来石应语
……
风华正茂,烟景文章。
游客

返回顶部